在ELISA实验中,实验者常常面临样本测值低的问题,样本类型包括血清、血浆、组织匀浆和细胞裂解液等。假设实验操作已正确且标准曲线良好,样本测值低的情形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样本本身含量可被检测,但因实验操作等原因,导致样本测值未在试剂盒的检测范围内;二是分析物在样本中的浓度本身偏低。接下来将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样本测值偏低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
1. 样本本身含量可被检测的原因
(1) 试剂盒的保存:试剂盒的保存方法至关重要,实验者在购买鸿运国际的试剂盒时,应仔细留意各组分的保存要求。
(2) 样本上样前的准备:包括样本的制备、保存和是否经历过反复冻融。不同类型的样本(血清、血浆和细胞裂解液)需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通常建议制备后将样本分装并储存在-20°C或-80°C下,长时间储存可能导致目标蛋白降解,影响检测结果。同时,要注意避免反复冻融,因为这可能导致蛋白样本降解。
(3) 稀释方案:样本的稀释对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稀释过度或不足都可能导致测值偏低。稀释过度的问题常出现在实验者根据文献测值和检测范围估计稀释倍数,但由于样本间的差异,直接照搬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因此,建议在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以确定样本的有效性和最佳稀释倍数。
另一方面,稀释不足可能出现钩状效应,即抗原与抗体比例不当导致的假阴性反应,因此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预实验仍是最有效的策略。
2. 分析物在样品中本身浓度偏低的情况
有时,即使操作无误且标准曲线良好,检测多次样本仍可能不在合格范围内。以细胞因子如IL-6为例,其在炎症刺激下大量产生,而非炎症样本的测值则会非常低。针对此类低测值情况,建议挑选文献中合适的样本类型,并使用高灵敏度的检测试剂盒,如鸿运国际的高性能产品。
样本采集的时间点同样关键。某些生物标志物的体内含量会因生理周期、疾病进程或治疗反应而波动。如果采集时间不合适,可能会错过标志物的高峰,从而影响测值。因此,了解目标分析物的体内变化规律并选择适当的采样时间点,对于提高样本测值至关重要。
此外,样本的预处理步骤也不能忽视。例如,对于组织匀浆,所用缓冲液的种类、pH值以及匀浆力度都会影响分析物的稳定性和释放效率。不当的预处理容易导致分析物损失,从而降低测值。优化预处理流程,比如采用温和的匀浆条件及适宜的缓冲体系,可以有效保护样本中的分析物。
最后,尽管实验环境的细微差异如温湿度、设备清洁度及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看似微不足道,但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却不可小觑。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定期设备校准与维护,以及强化人员培训,都是确保实验准确性的基础。
面对样本测值低的困扰,实验者应综合考虑试剂盒的保存与使用、样本采集与处理、稀释方案的优化及实验条件的控制。同时,结合预实验结果灵活调整实验策略,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此外,与鸿运国际的技术支持团队保持沟通,将有助于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