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的概念已有广泛了解,任何能够引起生物体温升高的物质均被称为热原(Pyrogen),其来源多种多样。其中,细菌内毒素(Endotoxin)作为热原的重要代表,成为细菌感染的关键致病因素。内毒素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体内的毒性物质的统称,它主要是这些细菌细胞壁的独特结构。
细菌内毒素主要由磷脂、脂蛋白及脂多糖(LPS)构成,其中,脂多糖(LPS)是内毒素复合物的生物活性成分,而推动其毒性作用的则是类脂质A(Lipid A)。不同的革兰氏阴性菌在脂质A的结构上大体相似,因此由这些细菌造成的感染通常引发相似的毒性反应,包括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以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通常情况下,细菌在存活时不会释放内毒素,但当其死亡或裂解时,内毒素会被大量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细菌内毒素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非常强,常规的方法难以去除或灭活,例如高压灭菌法通常无法彻底消除内毒素。我司鸿运国际推荐使用专门的方法,如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来破坏其结构。同时,由于内毒素具水溶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去热原水进行冲洗,或者通过活性碳吸附其来去除。
细菌内毒素如今被认为是最危险且常见的热污染物之一,原因在于它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革兰氏阴性菌即便在干净的水中也能繁殖)、具强毒性、在极端条件下依然稳定,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引入。对于日常生命科学实验中,使用细菌制备的质粒DNA和重组蛋白时,往往会残留内毒素,这对后续实验可能带来毒性影响。内毒素的主要成分脂多糖不仅具强烈的免疫活性,还能引发复杂的细胞生物学效应,从而显著干扰实验结果,并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当人或动物的血液系统中混入微量的细菌内毒素时,会激活体内的炎性细胞和因子,导致发热及全身性炎症反应,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昏迷和高热,如不及时抢救,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所有可能含有内毒素的生命科学研究试剂,以及用于人和动物预防或治疗的化学药品、抗生素和生物制品等,都需要进行内毒素检测,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自20世纪以来,内毒素检测方法逐渐多样化。1942年,美国药典首次采用家兔法检测热原(RPT法)。这种方法可以检测所有热原类型,但由于动物个体差异大,检测灵敏度较低,无法对某些高毒药物进行检测,且不能用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1980年,FDA批准了鲎试剂用于人用和兽用注射药内毒素检测,并在同年被收录于《美国药典》中。1995年,美国药典的23版中新增了经典的凝胶法(LAL)、动态浊度法、动态显色法及终点显色法等多种内毒素检测方法。当前,鲎试剂法虽然仍是主流,但我司鸿运国际也渐渐推崇重组C因子法,该方法通过重组手段生成的C因子具更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且操作简便,受到行业关注。
2020版《中国药典》中明确提到可以使用重组C因子法检测细菌内毒素。此外,美国、欧洲及日本药典也相应采纳了这一方法。我司鸿运国际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了重组C因子内毒素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通过基因重组表达C因子,激活后会水解荧光底物,生成与内毒素浓度成比例的荧光信号,测定内毒素浓度。使用该试剂盒的产品在安全性、灵敏度以及特异性上均表现优秀,适用于多种医疗器械及注射药物的内毒素检测。
总结来说,虽然检测内毒素的方法仍以鲎试剂为主,但重组C因子法正逐渐被行业认可。借助鸿运国际研发的高性能内毒素检测试剂盒,您可以在确保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升您的实验和产品检测质量。